各駅停車

instagram:alumedta
https://www.flickr.com/photos/alumedta/

©各駅停車
Powered by LOFTER

关于美能达autocord

毫无疑问,美能达AUTOCORD是最容易买到的日系双反相机之一,但是其型号之混乱也经常让人摸不着头脑。接下来,就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关于美能达双反以及AUTOCORD的区分方法和购买建议。

30年的双反之路

当时还叫做“千代田光学”的美能达的是日本最早开始生产双反相机的厂商之一(另一为现在转向试验光学仪器生产的東洋精機光学),经历了Minoltaflex、Minolta Automat、Minoltacord、Minolta AUTOCORD共4个时代,持续了长达30年之久。

其中Minoltaflex是美能达最初的双反相机,初代型号是完全模仿蔡司Ikonflex Ⅱ的产物,机顶铭牌上写的也是“Minoltaflex”字样。这个系列机型从二次世界大战前开始到1953年共推出了三代,和其他一些衍生型号,除收藏之外,并没有什么使用价值。

Minolta Automat则是以禄来为模子,在Minoltaflex上进行改款的产物,机顶铭牌标示为“Minolta Automat”,除了少见,适于收藏之外,同样没有什么使用价值。

Minoltacord是一台非常需要注意的机型,因为它是美能达所有双反相机中最低端、够买时最需要回避的型号(笑)。这台机型机顶铭牌标示为“Minoltacord”,是Minoltaflex ⅡB的入门型衍生品。虽然它的对焦已经从旋钮式改为拨杆式,有了AUTOCORD系列的影子,但能不买还是不要买的好。

最后的Minolta AUTOCORD是现在最受欢迎的双反相机系列之一,该系列的机顶铭牌标示为“Minolta AUTOCORD”但是前期型和后期型的铭牌形状有所区别,铭牌是分辨它的重要手段之一。它的拨杆式对焦操作并非独创,而是抄袭自1950年问世的前捷克斯洛伐克双反相机Flexaret Ⅲ。这一系列目前保有量不小,价格不算贵,性能也不错,是非常适合买来使用的机型,但其同一型号下产品之复杂、多样、标示不清……简直闻所未闻。其实通过对焦标尺、镜头镀膜颜色、铭牌形状这三点就可以很简单地判断AUTOCORD的前后期,再通过机身侧面的功能型标示就可以判断出具体型号,以此判断可以说是十拿九稳。

AUTOCORD中的各个型号

前期型

基础型:1955年登场的AUTOCORD第一款机型,如果最快快门速度为1/400秒的话就铁定使它没错了,除了这款机型之外所有AUTOCORD的快门速度都能达到1/500秒。这款机型也有少量采用精工1/500秒快门的产品。

L型:AUTOCORD基础型的改进款,最大的特点是具备了硒光测光功能,采用能达到1/500秒精工快门,比较少见。由于硒光测光头平时是隐藏在铭牌之下,测光普遍还都比较准确,是比较值得购买的机型。

RA型:1957年之后发售的机型,比较少见。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以4×4或4×5幅面拍摄,一卷120胶片可以拍摄16张照片。

RG型:基础型改装西铁城快门的版本,除此以外没有什么特别之处。

 

后期型

Ⅰ型:应该算是后期型中的基础型,1962年发布,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。

Ⅰ型(新):这台机型被盛传为“Ⅱ型”,但官方产品序列中并没有“Ⅱ型”存在,因此只能称为“Ⅰ型(新)”。这台机型在Ⅰ型的基础上支持220胶卷,在过片到12张之后,计数器会自动回跳计数。外观与Ⅰ型毫无区别,很难分辨。

CDS型:这台是AUTOCORD中比较抢眼的机型,采用了CDS测光功能,但是价格稍微有点离谱。

CDSⅢ型:被普遍认为是AUTOCORD最后期的机型,比较少见,1965年随220胶卷一起发布,在CDS型的基础上支持220胶卷,可以直接进行设定胶卷种类,进行1~24张计数。

Ⅲ型:AUTOCORD系列真正的最后期机型,和CDSⅢ型一样支持220胶卷但砍掉了测光。1965年定型但未发布,直到70年代大量粉丝强烈要求下才少量发售。这台机型在国内相当少见,甚至不少人都不知道这台机型的存在。

虽然AUTOCORD的版本非常繁杂,而且还有各种改装款,但是只要了解上面的说到的要点,基本就不会错。目前国内的AUTOCORD基础型机型价格稍稍偏高,因此,不如直接瞄准带测光的前期L型、能够节省胶片的RA型,以及后期的Ⅲ型等特殊机型。

美能达Autocord前后期机型区分方法。

侧为后期机型,右侧为前期机型


头镀膜颜色:左侧为后期机型,右侧为前期机型


对焦杆标尺:左侧为后期机型,右侧为前期机型


挂具形状:左侧为后期机型,右侧为前期机型


就这么多吧,其他的东西慢慢来。


评论(4)
热度(162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